随着演出的进行,士卒们的热情被逐渐点燃。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每一个音符都仿佛穿透了他们的心灵,唤起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当乐曲进入高潮部分,乐坊的女子们更加投入地演奏着,她们的身姿优雅,动作娴熟,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的气氛也变得异常热烈,士卒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欢呼声和赞叹声此起彼伏。
在这热火朝天的场面中,“女子十二乐坊”的精彩演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固陵大营的士卒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不久之后,李秀步履稍显蹒跚地拉着其余十一位姊妹联袂躬身向台下的一万多越军将士谢幕,众女身姿婀娜,飘飘然若天外飞仙。看得台下熙熙攘攘的士卒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他们热情如火,情绪高涨,仿佛一锅水已经沸腾。
唐婉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李秀,忍不住用眼角的余光瞥了后者一眼,明显比以往容光焕发,脸色红润,更具一股少妇的风韵。李秀被好姐妹看得浑身不自在,心里有些莫名的心虚。
她强令自己转移注意力,清了清嗓子谢幕道:“感谢诸位越军将卒之聆听与相伴,吾等'女子十二乐坊'诸女感激不尽。今日吾等义演至此终,冀后于诸位复逢也!
伴随着雷鸣般地喝彩声,李秀率领着“越十二钗”娉娉婷婷地走下台去,王浩则见机上台主持接下来的节目。途中,与“越十二钗”诸女擦身而过,李秀风情万种地朝王浩不动声色地抛了个媚眼,嘴角带着一丝浅浅的微笑,后者微微颔首表示感激。
“诸位越军袍泽,'越十二钗'乃吾等之姊妹。一旦吴军伐越,攻入吾越国腹地,休说此等惊才绝艳之越女姊妹,即便尔等父母妻子皆惨遭吴贼之蹂躏。遂吾等行伍中人该当勤于练兵,以守吾越国,护吾父老也。”王浩目光如炬地扫视了台下的众多将士,满怀激情地喊道。
“守吾越国、护吾父老”、“守吾越国、护吾父老。”……台下的越军将士发出山呼海啸般地吼声,他们内心暗暗发誓: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胞落入凶残的吴人之手。
“诸位,请随吾高唱歌此一曲《秦风.无衣》,盼吾等众将士上下同心,勠力前行,一道卫吾足下之故土。”王浩一甩身后的战袍,豪情万丈地高呼道。
《秦风.无衣》是由秦哀公所作。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它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其背景故事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秦国面临着西戎的威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战火纷飞的前线,秦国士兵们身着单衣,手持兵刃,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无畏,为了保卫家园,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然而,他们的装备简陋,缺乏足够的衣物和军备。
在后方,秦国的百姓们感受到了士兵们的困境。他们心急如焚,纷纷挺身而出,捐赠自己的衣物和物资,为士兵们提供支持。男女老少,纷纷忙碌起来,织补衣物,筹集粮草,一片繁忙的景象展现眼前。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秦国人民展现出了团结一心、共度难关的精神。他们紧密合作,众志成城,为保卫国家而努力。这种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不畏强敌。
《秦风.无衣》这首诗歌便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它歌颂了秦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也展现了他们团结互助的力量。这首战歌在秦国广为传唱,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象征。